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石金鸣:博物馆里的考古故事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06-10

6月30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16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山西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金鸣作报告,题为《博物馆里的考古故事》。报告会由高研院驻院研究员林天人主持。
 

石金鸣从其策展案例出发,阐释考古材料和成果在博物馆展览中的文化传播价值和意义。他指出,考古发掘品是中国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展品的主要来源,以博物馆语言和形式解读某一地域历史与文明时,考古发掘品及其研究成果担当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这也是当代世界博物馆家族中的中国特色。
 
随后石金鸣基于遗址、遗迹和遗物对考古学进行了简要阐述。他指出,遗址、遗迹、遗物埋藏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复原人类的生存方式,解释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此外,与古代人类环境气候、生活资料、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的自然遗物,也是考古学关注、研究的对象。随着考古学新理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和普及,田野考古的信息得以越来越多被保存/记录,考古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提高,博物馆藏品与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生动。
 
石金鸣结合3个考古故事展开了阐述。
 
首先是1980年由“火石”线索发现的柿子滩——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重要遗址。在柿子滩的探沟调查中发现了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篝火遗迹,通过遗迹遗物的考古学记录,以及所有埋藏物质的筛洗,最后根据其中石制品、动物骨骼碎块样本的观察分析,解读出大约距今2万年前一个篝火场景的系统信息。这个故事表明,考古发现不能揭露某一段历史的全貌,但能提供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瞬间。
 
第二个案例是霸国墓中出土的一组燕国青铜器。通过器物上的铭文“匽(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判断这是燕国公主远嫁霸国时,燕侯旨为小姑定制了一批青铜器礼物。石金鸣指出,这组青铜艺术品是探索霸国与燕国政治联姻关系、西周时期婚俗礼制、燕国青铜器铸造技术、造型装饰艺术的珍贵文物,同时它也为霸国1号大墓的相对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为策展人提供了感兴趣的故事素材。
 
第三个案例是高平永录村发现的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的尸骨坑遗址,这是迄今为止这场战争留存下来的、唯一的实物资料,对深入探索长平之战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考古发掘后,首先通过尸骨坑的出土遗物确定其时代为战国晚期,并结合非正常死亡的遗骸群佐证,将其确定为长平之战的遗址。
 
《史记》等史书对长平之战的记载大都一致,即秦军“阬杀”(活埋)赵军数十万人。而对高平尸骨坑内遗骸的观察和分析表明,近半数头骨与躯干分离,尸骨头部也有钝器、刃器、石块等造成的创伤痕迹,应排除在活埋致死之外。因此,长平之战尸骨坑的考古信息,不仅还原了那场战争残酷的瞬间,更为重要的是,人骨埋葬现象与死因分析质疑,否定了两千多年以来史书关于四十万赵国降卒被阬杀的传说和记载。

 报告会交流环节,何兆泉、傅俊、陈进国、范雪、白照杰、阎克文、林天人等学者,就基因信息与年代判断,霸国国君身份的进一步佐证信息,狮子滩篝火遗迹的土层层叠,堪舆术与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开发,山西道教遗址,考古证据对史书的证实与证伪,历史记载的可靠度,展览命名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